
漫漫高考改革路
- 2017-09-06 09:09:00
- 管理員 轉貼
- 5132
采訪/撰稿:馬國川
原文編輯:何剛
公眾號:財經雜志
ID:i-caijing
文 | 馬國川
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秘書長、資深媒體人
6000余字,閱讀約需8.5分鐘
1977年夏天,在鄧小平的力主下,中國恢復了由于“文革”而中止十年的高考制度。這是一個影響千萬年青人命運的歷史事件,發(fā)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一年。
從中國重新進入現(xiàn)代化進程的角度看,恢復高考制度的意義不亞于政治上的變革。通過高考而選拔出來的無數(shù)人才,至今仍然是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。
在恢復高考四十周年之際,筆者采訪了三位著名學者。他們是:教育學家、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、教育部教育發(fā)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,經濟學家、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湯敏,社會學家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、《知識分子》主編謝宇。
這三位學者都是恢復高考的受益者,他們分別從教育學、經濟學、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高考制度的問題和改革前景。
為什么人們對高考制度不滿意?
筆者:中國改革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。在此一年前,1977年中國恢復了因為“文革”而被終止的高考制度。請三位從各自專業(yè)學科的角度,談一談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的意義?
張力: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,是在改革開放前夕撥亂反正的第一聲號 角。當年5月,也就是在決定恢復高考之前,鄧小平就提出“尊重知識,尊重人才”的口號,他說,“我們要實現(xiàn)現(xiàn)代化,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。發(fā)展科學技 術,不抓教育不行。靠空講不能實現(xiàn)現(xiàn)代化,必須有知識,有人才?!?/span>
恢復高考制度的意義,最重要的是向全社會昭示,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人才是關鍵,教育是基礎,中國從此重新確立選拔人才的公平公正競爭原則,改變了當 時年輕一代沉悶的精神狀態(tài),調動了億萬青少年學習知識的積極性,廣大教師也精神振奮,整個教育界風氣和社會風氣為之改變,為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指明了 方向。
湯敏:我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,我們這批人是恢復高考的最大受益者。假如不恢復高考,我們的人生道路會完全不同。
中國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首先歸功于改革開放。但是如果沒有大批人才,改革開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。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三年時間 里,有90多萬人才成長為各行各業(yè)的骨干,這批人改革開放中成為重要推動力和社會發(fā)展的支柱力量。從那時起,大學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大批優(yōu)質的人力資 源,這正是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。
謝宇:從社會學的角度看,1977年恢復高考是“文革”結束后的一個劃時代的變化,它既符合中國文化的期望,也契合當時的中國社會變革和經濟發(fā)展的需要。
首先,依靠考試獲得社會地位,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機制。作為一個社會流動的機制,作為一個實現(xiàn)權力分配、地位獲得的機制,官考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:從漢代以來,官員的選拔不再依靠世襲,最主要的選擇機制就是官考。
其次,“文革”以后,中國認識到,只有通過發(fā)展教育、科技,實現(xiàn)“四個現(xiàn)代化”,才能改變當時中國貧窮落后的狀況。不恢復高考,教育發(fā)展和科技進步也無從談起。
筆者:新世紀以來,社會大眾對于高考制度的批評增多起來,與恢復高考之初形成鮮明對比。為什么會發(fā)生這樣的變化?
張力: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,撥亂反正任務繁重,恢復高考制度處于深得 人心狀態(tài),自然沒有很多批評之聲。進入新世紀以來,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、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,對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、更為多樣化的需求, 高校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不夠適應,勢必包括高考制度存在的問題和弊端。
尤其是在傳統(tǒng)媒體與新媒體自媒體相互交織格局下,人們的知情權、參與權、表達權、監(jiān)督權日益得到保障,高考制度成為公共話題,任何不完善之處都會招致社會輿論批評,當然,批評也成為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一方面動力。
謝宇:任何制度都有不完善的地方,也并不一定能夠達成它自身的初衷和使 命。高考原本的使命就是公平,它是一個公平的尺子,分數(shù)面前人人平等??墒侨魏慰荚嚩贾皇且粋€手段而已,未必能準確的反映一個人的能力。如果大家都為了這 個“尺子”來學習,就本末倒置了。那些社會地位高的家庭、各方面條件占據(jù)優(yōu)勢的學校,能夠動用更多的資源來提高學生的考分。這樣,看上去是公平的手段,最 后卻變成了不公平的渠道。
還有另一種“本末倒置”:高考的目的本來是鼓勵大家學習,最后卻演變?yōu)椤肮膭睢贝蠹彝稒C取巧。實際上,考試是最簡單的標準,而學習和研究是沒有標準 的??墒窃诳荚囘@個“指揮棒”的指引下,學生從小學就不被鼓勵獨立思考問題,而是被鼓勵去死記硬背,迎合考試的答案。很多學生因此養(yǎng)成了只會考試、不會思 考的壞習慣。高考的唯分數(shù)論,導致了中國教育造成學生投機取巧,而不是追求創(chuàng)造性。
另外,以前只有極少數(shù)人能夠通過考試,考上大學,現(xiàn)在卻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能夠讀大學。高等教育的大眾化,又產生了很多問題。
湯敏:從更深的層次看, 實際上,對教育的詬病,不但在中國, 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人都在批評本國的教育。教育涉及到幾乎每一個人,眾口難調。 最近微信群中流傳著兩個視頻,一個是“讓魚上樹”,開宗明義就用了愛恩斯坦的一句名言:“每個人都是天才。”但如果你以爬樹的能力來判斷一條魚,它將永遠 認為自己是一個笨蛋?!庇酶呖歼@種方式來選人才,對很多孩子來說, 就是用讓魚上樹的一刀切的方式在決定一個人的一生。另一個視頻叫:“你剪掉了我的翅膀,卻怪我不會飛翔”。 這個僅有8分鐘的短短視頻, 一句臺詞都沒有, 卻在全世界得到了117項提名, 64項大獎,刷爆了全球的父母朋友圈。
這說明, 不但在中國, 全世界的人都認為現(xiàn)在教育有問題。真正意義上的現(xiàn)代化大學始于170多年前的工業(yè)革命時期,興盛于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時期。標準化的課堂、統(tǒng)一教材、統(tǒng)一考試、標準的統(tǒng)一答案,這些都是在用工業(yè)流水線方式在制造人才,在為工業(yè)流水線培養(yǎng)人才。而在高考指揮棒下,我國的教育就更為僵化,更為缺少創(chuàng)造力。
“高考只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”
筆者:人們曾經普遍認為,高考是保證教育公平、實現(xiàn)階層流動的公平渠道,但是這個共識正在動搖。那么現(xiàn)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問題在哪里?
湯敏:我所理解的教育公平是指機會均等,每個學生擁有相同的可獲得的教育資源。但現(xiàn)在,城市的孩子與農村的孩子,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?,F(xiàn)在城鄉(xiāng)差距、地區(qū)貧富差距很大,如果不提高貧困地區(qū)的教育質量,高考就不能成為底層實現(xiàn)階層流動的公平渠道,反而變成拉大貧富學生差距的一個重要機制,貧困學生高考反而更沒希望,一層一層被篩選排除掉。
“高考”是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生產流水線的產物,是為了培養(yǎng)螺絲釘型的人才,而不是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人才,更別說能培養(yǎng)出敢于創(chuàng)業(yè)、懂得如何成功創(chuàng) 業(yè)的學生。人才創(chuàng)新不足被詬病多年,高考指揮棒不改,創(chuàng)新思維、批判性思維的從小培養(yǎng)無從談起。第三次工業(yè)革命呼嘯而來,到時將是以創(chuàng)新為主的社會,各行 業(yè)對創(chuàng)新要求越來越高。目前的教育體系能夠滿足這種要求嗎?不能,要特別防范高考把學生創(chuàng)新的能力都扼殺了。
張力:促進教育公平,在宏觀政策層面有三個維度,一是權利公平,二是機 會公平,三是規(guī)則公平。目前我國高考制度正是沿著上述公平維度向前推進的,今后改革也將始終堅持這一方向,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就是最好的衡量標準。實際上, 高考制度改革多年從未停下腳步,就說明制度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。
有專家分析,突出問題是評價標準單一格局沒有變:招生錄取集中統(tǒng)一模式沒有變,學校、考試機構、招生部門之間關系沒有變,部分地區(qū)還存在等待觀望態(tài)度,寄希望于照搬改革試點地區(qū)經驗,而沒有因地制宜地探索創(chuàng)新,這些都需要在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進程中加以破解。
謝宇:為什么會形成評價標準單一格局,以考 試分數(shù)為唯一標準?因為官僚體制習慣采用簡單的、“一刀切”的方式來處理問題。其實,不同的老師和學校,對學生有不同的期望。但是在現(xiàn)行的高考制度下,學 校和老師沒有權利招收自己喜歡的學生,學生也沒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老師。高考完全變成了機械化操作,學生得不到充分的發(fā)揮,學校也無法充分地認識 到學生的特征, 都是按照分數(shù)高低分配的。
高考制度反映出來的一個重大問題,就是國家的權力太大太集中。官員要處理這么多事情,又缺乏專業(yè)知識,于是只能用簡單的、可操作的單一指標。比如,政績只看GDP,和高考只看成績有什么差別? 權力集中的后果就是,最終會形成一個統(tǒng)一的評判標準,可是在大家看來,這個標準又未必是合理的。
筆者:人們常用“指揮棒”來描述高考對教育發(fā)展方向的影響。 有人說,唯分數(shù)論、一考定終身的這些高考形式,扭曲了整個中國的教育。因此要解決中國教育的問題,核心是解決高考問題。諸位怎么看待這種觀點?
湯敏:我們聽到的最極端的觀點是“高考不 死,教育難興”??墒?,在目前的誠信水平下,在目前企業(yè)招工, 政府招干都是看你從哪里畢業(yè)的, 或又一次的“高考”,中國沒有高考行嗎?在優(yōu)質教育資源極度分配不公平的環(huán)境中,在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社會里, 在當前的低下的誠信水平下,沒有高考如何才能決定誰能進好學校、選好專業(yè)?如何才能更公平地選拔人才?
改革開放后,有關部門也一直在對高考進行各種改革試驗, 如保送、推薦、優(yōu)錄等等??墒?,試行的結果都不很成功, 很容易伴隨著弄虛作假、徇私舞弊、貪贓枉法,造成更不公平的現(xiàn)象。在今天,高考還是社會上老百姓認為是比較公平的少數(shù)政策之一,所以一定要慎重。但是, 慎重不是不能改。 改革一定要從國家、民族、從國際競爭的高度,從社會經濟未來長遠發(fā)展需求的角度來看問題。不管怎么改, 都會有人不滿意的。真理有時往往掌握在少數(shù)人手里。 在強調高考公平的時候, 要牢記我們祖宗的教訓。 當年的科舉考試, 以八股文的標準來衡量, 從公平的角度看, 是最公平的。 但結果卻是挑選出一大批因循守舊,飽學無用知識的庸才統(tǒng)治國家,成了耽誤了中華民族幾百年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謝宇:從高考問題就可以看到教育體制的問題,從教育體制問題就可以看到整個社會存在的問題。高考存在的問題只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。
比如說,整個社會都鼓勵人們投機取巧,以社會地位、身份高低來論英雄,而不重視個性、創(chuàng)造力、不同意見等等。幼兒園沒有高考,但是幼兒園也存在這樣 的問題,中小學也是如此。學生進了大學以后,主要還是聽大課、背功課、應付考試。包括清華、北大的學生,主要的特長就是考試,而不是問問題,缺乏創(chuàng)造力。
當然,我不贊成突然改變高考制度,巨大的斷裂性的改變會影響社會穩(wěn)定。高考改革應該是嘗試性的、局部的、循序漸進的,可以嘗試一些方法逐漸地改進高考,不能搞“休克療法”。因為高考制度不是孤立的問題,也不一定能夠解決社會問題。
高考改革的方向在哪里?
筆者:目前高考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,進展如何?
張力:2013年以來,高考制度改革成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關鍵一環(huán)。改革的主線,就是一直堅持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、促進學生健康發(fā)展、維護社會公平。
根據(jù)部署,目前31個省區(qū)市全部完成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,正在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、學生考試多次選擇、學校依 法自主招生、專業(yè)機構組織實施、政府宏觀管理、社會參與監(jiān)督的運行機制,以今年滬浙兩地高考實行新方案為先導,今后各地將陸續(xù)跟進,讓高考制度置身公開公 正透明有效的社會監(jiān)督之下,逐步形成學生學校雙向多次選擇的新格局。
湯敏:這一輪高考改革是三十多年來力度最大、范圍最廣的綜合改革,包括了高考內容和 方式改革、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等內容。通過這次高考改革,要從過去的注重分數(shù)公平, 改到全面考查學生的各科成績, 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(fā)展上。
我認為這個改革方向是對的,關鍵是如何落實。首先我認為要大膽試點,小心推廣。 高考這個龍頭, 牽一發(fā)動全身,改錯了社會成本太大。 而且,現(xiàn)在誰也不知道哪種方式好。很多的方式理論上看起來很好, 但執(zhí)行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, 一定得試一試才知道。 應該拿出改革開放初期辦多個特區(qū)的辦法, 多種模式試驗, 看清楚了再推廣。 這樣可能會慢一些, 但不容易出大錯。 同時, 在推進高考改革的同時,也要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,特別是企業(yè)招工,政府招干的改革,孤立地進行高考改革很難成功。
謝宇:在我看來,高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自主招生,讓學校擁有自主性招生的權利。當然,這樣做會占用學 校的大量資源。因為除了考試分數(shù)以外,學校還要了解學生的特長和能力,現(xiàn)在很多學校還沒有這個精力去做這個事情。其實,民國時期的大學就是這樣做的:學校 自己組織考試,根據(jù)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想要的學生。目前國外的大學也是這樣做的。假如大學有更多自主招生的權利,就能夠改變目前的局面。
與此同時,我們要慢慢地改變社會的價值觀。每個人都有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,都應該受到尊重。我們應該鼓勵與眾不同,尊重個人選擇,而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。一個社會不僅應該讓精英有良好的就業(yè)機會和發(fā)展平臺,更應該讓大多數(shù)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和機會。除了讀書考試以外,整個社會應該鼓勵人們有不同的追求,提供不同的途徑讓人們實現(xiàn)個人價值,獲得社會地位。
筆者:目前社會各界對于高考仍然期望殷切,另一方面高考又面臨社會發(fā)展、科技進步等各種挑戰(zhàn)。展望未來,中國的高考制度可能是什么樣的?
張力:從高考制度建設與改革長遠方向看,13年會議文件明確定位于“拓寬終身學習通道”,領導人強 調考試招生制度改革,“總的目標是形成分類考試、綜合評價、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,健全促進公平、科學選才、監(jiān)督有力的體制機制,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 教育、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?!毕嘈沤K身學習立交橋絕不可能是應試教育獨木橋。
預計我國高考制度將沿著科學設計、取信于民的路徑進入新的階段,不僅有利于為適齡青年提供更多公平深造機會,而且加快搭建便于全體國民終身學習的平臺。
湯敏:未來,當“慕課“(MOOC)發(fā)展成熟,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國普及后,只要有互聯(lián)網就可以在世 界上任何地方上到同樣的課。 這時,學生對學校選擇就可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。 當學生在任何地方都能學到全世界最頂尖學校的課程,學到自己最喜歡的課程時,學校的選擇可能就沒有這么重要了。
還有,學生就可以不局限在一個學校,一個地點中學習。這樣的上學方式,考哪一間學??赡芫蜎]有那么重要了。到那時,高考的分數(shù)也就沒有那么重要了,高考的重要性逐漸弱化。
再想更遠一點的未來,學生在中小學中學習、活動的都大數(shù)據(jù)化了。企業(yè)招工的時候, 根據(jù)崗位的需求,列出他們這個工作所需要的人的能力、特質、脾氣、愛好等等, 不用你去申請, 獵頭公司的云早就把你在這一年齡段適合干什么工作, 在哪個崗位給對應好了。人工智能發(fā)展成熟后,一個根本就不用高考的日子或許就會到來了。
謝宇:我認為,比較理想的高考是有幾個特征:一是不再那么重要,不再是一考定終身,學生不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高考上。理想的高考,就是不重要的高考。二是高考還能夠為普通人的子女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。這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傳統(tǒng)文化,要傳承下去,否則會讓大家認為社會不公平。三是高考能夠選擇人才,但除高考之外也有發(fā)現(xiàn)和選擇人才的方式。
(編輯/聶雨琪)
聯(lián)系人: | 吳先生 |
---|---|
電話: | 0532-66006011(周一到周五9:00~17:00) |
Email: | doc@yincai-kejiao.com |
地址: | 青島市北區(qū)連云港路20號7080中心廣場1號樓1205 |